作者:李思钒丨迈科技联合创始人,出生科研世家,高中申请发明专利,大学为工厂引进技术并参与企业管理,之后从事高科技早期投资,对技术创新产业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访谈系4月11日上午迈科技接受完东方卫视对其参与的成功案例——山东土壤修复项目后,对模式问题的探讨。
【相关阅读】
山东土壤修复项目的成功落地,展示了迈科技技术成果转化的成效本身,很多技术成果在迈科技的努力下实现了在实际生产场景下的应用。接下来分享的是对达成这一成效的模式探讨。
过去的技术转移服务,主要强调的是把技术“转”进企业去,更多的是围绕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信任感不强、供需双方认知不同等问题。但迈科技认为,单单帮企业上一个新项目,并不能最大程度地解决企业创新发展问题,是孤立、跃进的。而企业需要的服务是渐进的,是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梳理和执行最适合他们的创新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对技术项目的需求自然水到渠成的产生,企业也就成为了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最佳载体。
互联网+创新契机,迈科技服务“双向培育”
首先是针对技术方一端,迈科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服务:一个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技术成果在进行市场化包装后,能够更容易被企业关注;另外一方面就是,迈科技通过maikeji.cn平台找到市场真正感兴趣的技术成果,进行“培育”。这是因为在科研成果和实际产业应用中间,有一个“中试—放大—产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之前是一个没人去解决的空白点。迈科技在此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深度参与项目的研发,让技术项目成为“一出门”就能被直接运用的生产方案。
技术端前期的问题得到解决,再到技术需方——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科技成果并不是靠碰运气一个个地“销售”转化出来的,迈科技认为,技术的需方同样需要服务“培育”。通过“培育”激发出企业的创新意识,从而自发形成对技术项目的需求。
从2016年至今,“新旧动能转换”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对各个方面都有着新要求,是一个体系化的工作。迈科技对企业创新的“培育”方案——“企动力”系列服务正是如此,除了日常的会员服务外,还包含着三、四十项单项服务,包括了帮助企业建立创新意识、梳理创新方向、解决具体技术问题,以及事后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企动力”这个名字也是迈科技一个得意之作,意思就是要为企业注入发展的“新动力”,渐进式地取代原有的“旧动力”。
同时,我们在经营过程中发现,不仅仅企业需要创新体系的建设,一些地方政府、园区,同样希望在整体上实现技术创新升级。针对这一需求,我们一方面是服务企业,聚沙成塔地帮助区域实现技术创新,同时,我们也为区域提供整体技创体系的建设,其中包括从调研到服务体系搭建和执行,最终到单个项目的落地。此次东方卫视报道的山东土壤改良项目,落地载体就是来源于我们在服务区域过程中,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深入了解。
【相关阅读】点击
1.迈科技联合上海化工院落地山东土壤修复项目,双向服务助跑最后一公里
打开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