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让技术转移事业走上正轨的积极探索者,他们不断开拓创新,吸收国外先进成熟的运作理念,将其本土化为可行的操作流程。其独有的项目合伙人体系,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科研成果转化。
经过四五年的探索和实践,迈科技在技术对接创新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理念和模式,并得到了政府科技部门和行业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迈科技多次受邀在各类国家级会议上进行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创新理念和经验的分享,在传播“互联网+”技术对接新理念、新模式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前不久,受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的邀请,迈科技发起人林贤杰先生专程赴京,为北京、陕西、四川、湖南、宁波等省市以及大型集团的科技部门主管,主讲了一场题为“企业技术需求的分析解读
”的分享会。
迈科技发起人林贤杰先生作主题分享
结合迈科技在全国各地的项目实例,林贤杰着重从企业需求分类、企业的技术需求、企业为什么需要外部技术、企业需要的创新技术应该是什么样的、技术需求包括哪些层次、三个层次需求关系、什么样的人可以去采集需求、收集技术需求必须涵盖的内容、采集需求的难点、如何激发企业技术需求
分享了迈科技在以“互联网+”革新“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做法。
报告内容节选
其中,他所提出的“从市场出发,以需求为导向。给予合理利益分享,释放参与人员的动力”的观点,得到了与会科技工作者们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科技部火炬中心的重视。
同时,结合迈科技在全国各区域技术市场的运营实例,林贤杰介绍了迈科技构建的创新体系,“产业技术研究院” 、“技术转化专项基金”、 “合伙人网络”与“ 全国技术分销网络”
,并独家分享了这四大体系是如何实现高效的技术对接、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圈。
迈科技是一个基于产业技术与市场对接信息平台的生态系统。对于这一系统,林贤杰说到,“2015年,迈科技提出找到有产业资源,对技术有一定认知的合伙人一起构建中国最大的产业技术对接网络,截止2016年8月21日,迈科技参与的技术交易合同已超过1个亿,有25876成为合伙人,通过登记自己的资源和渠道信息,不定期的查看接收迈科技推送的技术,服务着自己渠道的企业
。来自青岛的钟总以一单1100万刷新了平台2015年合伙人王总330万技术合同,原本就做科技服务的钟总,在迈科技的支持下,顺利将迈科技的资源与技术对接服务项目接入自己的公司,服务原有客户渠道,创造新的增长点,全职团队也成长至20余人。某巨头外企大中华区大客户经理出身的合伙人许总,通过迈科技平台上的科学家合作,为客户开发了性价比更高的辅料,在为客户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将自身的资源最大化变现。”
部分迈科技参与落地的技术对接项目
与会科技工作者纷纷表示,不同于形式化的教材培训,市场化运作的迈科技分享的内容吐真言、接地气、切实际,尤其是如何从需求出发,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自身在项目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企业需求的要点和难点,什么样的项目是靠谱项目,如何推进以及把握合理利益分配原则等实际操作上都有较为系统的收获,并希望引入迈科技的资源、模式和落地能力,帮助当地建设科技服务市场。
推荐阅读:
科技金融 | 如何有效解决企业“只要现成的”、没钱研发的窘境?小目标1个亿get✅, 然后呢?中国首家|纯市场化|开放式|全方位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中国制造2025听说过吗?工厂人怎能不懂!一图看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消失or升级?
打开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