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是以低值海产品(如鳀鱼等)为原料,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及膜分离技术生产出海鲜肽味素。该产品味道鲜美,并对人体有营养和保健作用,安全无害。适用于浙、鲁、闽、桂等沿海地区的调味品、食品加工厂。可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许可。
样机(样品)
味精和鸡精是使用最广泛的调味品,但成分里的谷氨酸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随着民众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现需求安全又健康的新型调味品。
产品介绍
青岛、大连等地每年都有近20万吨以上的低值小海鱼以及大量的鱿鱼皮等海产品加工下脚料。其中富含氨基酸、有机酸及核苷酸等呈味物质,是生产纯天然调味品的理想原材料。
原理与方法
本项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仿生酶法,从上述原材料中酶解得到一定分子量的呈味生理活性肽水解液,再经膜分离技术除杂、浓缩之后,通过干燥即可得到粉状的海鲜肽味素产品,可作为纯天然调味品的原材料,将肽味素与块菌提取物、香菇提取物及适量的氨基酸、盐、糖、谷氨酸等原料复配之后,进行促鲜、生香、包裹、造粒等复杂工序制备新型的纯天然调味品。不同鲜型、不同香型是由不同的处理方法而得到。
项目技术要点
预加热:原料洗净之后,加水升温灭菌
酶解:在物料体系中加入生物酶,促成蛋白质酶解为肽
油水分离:海产品尤其是小鱼本身含有油脂,影响产品质量需将其分离
脱色、脱臭:采用活性炭对物料脱色、脱臭
膜除杂:采用膜分离装置对物料除杂
膜浓缩:除杂之后滤液通过膜分离装置浓缩
真空浓缩:将物料浓缩至固含量为45%左右
干燥:将浓缩液采用喷雾干燥得到粉末状产品
每天产生废水约20㎥,其中陶瓷膜浓缩液约1㎥,纳滤液14㎥,清洗废水5㎥。1㎥陶瓷膜浓缩液需采取絮凝或其他方式前处理,浓度下降后与其他废水合并生化处理
经反复研究试验,已制定了合理可行的工艺方案。在中试条件下, 10吨原料可生产1吨肽味素,质量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市场分析
国内市场:
全国每年传统调味品的增长速度为10%,而新型天然味精的市场消费增长率高达20%以上,就终端消费市场分析,如果按全国2.6亿户家庭为基数,以25%的使用率计算,每年每户平均消费新型天然调味品5公斤,总需求量即为32.5万吨/年。
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调味品消费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据调查显示,我国国民调味品支出仅占食品总消费支出的2%左右,而国际市场消费水平已达到食品消费支出的10%。因此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由于东南亚地区饮食文化与我国相近,也可以为新型调味品提供相应的国际市场。
供应链:
该产品既可作为终端产品,也可作为鲜味剂提供给酱油、辣酱及方便面等速食调料包的生产厂家,如广东年产酱油110万吨,如按1%的占有率,仅此项每年就需要1.1万吨,因此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建设内容
建设一条年产30吨海鲜肽味素生产线,每年需用原料300吨。按年工作日300天计算,每天产量0.1吨,需用原料1吨。
项目需要厂房及办公建筑500m2,低温冷库50t,主要生产设备33台套,员工10人,具体建设内容如下:建筑设施,合计投资100万元,含新增投资50万元。其中:利用原有厂房400m2、办公室及成品库100 m2,共500m2,按600元/m2折算,共计30万元;利用原有低温冷库50t(装机功率22KW), 折算投资20万元;恒温无菌车间改造150 m2,(装机功率45KW),预计新增投资50万元。
收益预算
以低值海产品(如鳀鱼等)为原料生产海鲜肽味素,年生产纲领为30吨。销售价格为10万元/吨,预计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人民币。本项目投资净利润率为10.27%,生产率达到设计能力的47%左右,企业即可保本经营,从经济效益分析本项目可行。一旦项目产品打开市场后,可以进一步追加投入,扩大产量,能够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打开微信
“扫一扫”